最近跟法克先生聊到國外生活的點滴,
突然很想分享「學習外語」這件事對我來說最大的幫助。
跟大多數台灣人相同,我的第一外語是英文,
剛開始接觸英文是媽媽幫我報名何嘉仁;
學了之後覺得英文很有趣,
可以用另外一種截然不同的語言講話。
第一次真正感覺到學英文的好處大概是國一或國二,
當時參加在屏東的國際女童軍大露營,
跟菲律賓來的女童軍能用英文聊天,
那時候真的覺得好神奇!
整個學習外語的經驗來看,對我個人帶來最大的益處,
簡單來說在於「溝通」。
從最基本的層面想起,
使用共同語言可以和來自不同國家的人做朋友,
不管是日常生活的聊天打屁、旅行時的情報分享,
以及工作上重要資訊的傳遞;
而因為有了外語這個好用的「工具」,
才能夠深一層地溝通,
不管是透過文字還是對話,
可以更好地了解其他人的想法;
透過該語言創造的字彙和說話的表達方式,
可以更進一步認識該國的生活習慣,甚至是文化。
舉例來說,
好比英文很難找到對應的字彙精準表達「撒嬌」,
因為在他們的文化比較難找到那樣的說話方式;
法文形容食物的字彙特別多,
因為飲食是法國文化很重要的一部分;
日文對於敬語的使用有相當講究的文法跟字彙,
因為在日本人對於生活上各式禮貌有諸多著墨。
曾經被問過「學英文,字彙跟文法真的有那麼重要嗎?」
有時候我回答一點都不重要,有時候回答其實滿重要的,
聽起來很自相矛盾,
但我心中其實下意識地將問題依照當時情境分成不同層面來看。
如果問問題的是個想自助旅行出國玩又怕英文不夠好的人,
我會說一點都不重要,只要敢講就好;
如果問問題的是個國中學生,
我會說當然很重要,那是基礎而且你要考試;
如果問問題的是個公司主管,
我會說相當重要,因為若用字不夠精準或文法錯誤百出,
小則貽笑大方,
嚴重時可能會導致另一方心裡不舒服,甚至影響到雙方的合作關係。
比方說,
「我真的很想買(某件東西),但我沒錢。」
你說:"I really wanna buy that, but I ain't got no money."
口語上沒問題;考試不能這麼寫;
開會的時候這樣講話(或甚至email中這樣寫)容易被覺得專業度有待加強。
將溝通向外拉一步,講到日常生活的對話,
為什麼用外文講話的時候常常會頓,
是因為腦中出現的第一語言不是外文,而是原本的語言,比方中文,
然後再將中文翻譯成想要表達的意思,所以講話會頓,
如果思考要講的話的時候直接用英文,那就沒有這方面的問題了。
比如說很多人遇到很機車的情況會直接說 "What the fuck?"
不是先想說「這他媽的三小?」再翻成 "What the fuck?"
當然就可以順口講出來完全不會頓。
由上述再進一步講到「翻譯」,
好的翻譯是我覺得非常難的事情,特別是口譯,
因為有太多用字跟語法上需要注意的事了,
雖然我不是專業,連翻譯或口譯的正式課程都沒上過任何一堂,
但光就我工作的經驗來看都覺得極困難。
好比現在對方老闆要問我方老闆對這個合作案的看法,
老闆回:「我覺得我們雙方應該合作。」
若翻成:"I think we should cooperate."
這個說法當然不能說錯,
但"should"對我來說是語氣很強烈的詞,會盡量少用,
而此情境應該用 "cooperate" 還是 "collaborate" 也需要考量;
換做是我可能會說:
"As far as I'm concerned, it'd be great if we can work with each other."
原則上語意相同,但說出來的「口氣」不一樣,
這才是說話最難的地方,
也是外語學習中,
我覺得到某個階段以後會碰到的瓶頸、和最需要突破並琢磨的點,
除了大量吸收正確資訊,也需要良好的文化理解。
回到「溝通」,
精準的字彙以及正確的文法,
都是為了幫助溝通更有效率地進行,並且避免誤會發生。
但任何溝通回到最根本,
重要的還是「傳達心意」。
透過語言認識不同文化,
進而擁有更多同理心和包容力,
我想這是學習外語給我帶來最大的附加價值。
FB & IG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