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對我來說同樣是很不可思議的一年,

回台灣前的飛機上我甚至說出:

「總覺得現在就算死掉也沒關係,

    因為我想做的事情都已經做完了。」這樣的話。

B612-2015-09-04-18-56-25.jpg 

聽起來很誇張,但我當時心裡確實是這麼想的,

事實上我一直到現在都還是這麼認為。

這是非常奇妙的人生經驗,

有點類似老闆所有定下的目標都已經完成,卻完全沒交代新工作,

有種完成所有事情的滿足感,又略帶著一絲絲空虛,

但確實是種全新的體驗。


2015 年的 Learning:

關於「尊重」

對我來說,

「無論在任何情況都可以打從心裡尊重不同於自己的想法」

是極其困難的事。

一般尊重我覺得對任何人來說都不難,

但當我難以「認同」某人或某事或某看法的時候,

還要「尊重」此人的想法或做法,

有時候甚至連「尊重他人發表意見的權利」都很困難。

打個比方,我非常支持同性婚姻這大家都知道,

在此前提上,尊重護家盟的人及其意見,

並尊重他們也有表達意見的權利,這件事情就變得格外困難。

我們都是不同的個體,對於事物會有差異化的認知也很正常,

多元的文化、意見,讓社會更有進步的空間,

如何才能做到即使不認同對方觀點也能尊重,

「認真聆聽」跟「盡可能同理」是我目前想到立刻可以做的,

就算僅止於表面上尊重,

光是不要露出不耐的眼神跟表情這點,我都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XD

另一個要提醒自己的,是尊重其他人的「做法」,

同一件事可能有一百種做法,別人的做法不見得符合自己的心意,

但也許是最適合他、或他嘗試過覺得效果最好的,

千萬不要強迫他人非得用自己的做法來做事。


關於「溫和但堅定地表達自己的意見和立場」

堅定地表達自己的立場一直以來大概都是我的強項,

但現在我更在意的是怎麼「溫和地」做這件事。

凡是「溝通」最後必定有「目的」,

溝通只是為了達成最後目標的過程或手段,

手法不同,即使最後都可以達成目的,

但過程可能會對未來造成長遠的影響,

特別在別人心中留下的印象,或說人際關係。

在餐廳當服務生的時候,我曾多次深刻感受:

即使被要求做同一件事情,不同的說法讓人有不同的心理感受,

所帶來立即的結果表面上看似相同,實際探究卻大相逕庭。

為什麼有些人的話容易被陽奉陰違,

為什麼有些人得不到同事真心敬重,而是表面奉承,

這些人的本意跟終極目的也許都是好的、甚至是一樣的,

但表達過程卻可以造成在事情結果上不一定看得見的巨大差異。

溫和並不代表毫無原則,

「溫和而堅定」特別適用於事情因立場導致利益衝突時,

為了捍衛自己立場所需採取的態度;

溝通是希望能找出雙贏或三贏的局面,

不用拘泥於表面,好像氣勢上贏了就叫贏,

更不用說傳統上利用「權威」跟「地位」去「命令」別人,

彷彿下對上需要絕對服從不容質疑,我最愛挑戰這種霸道的權威。

幾位年紀僅20出頭的同事讓我在待人接物上學習很多,我很感謝他們。

而當願意這麼做時,心裡必然是「尊重溝通對象」的,

因此這點也跟第一個「尊重」的learning相輔相成。


關於「動機」

我是個極度懶惰的人,

所有在自我介紹時提到的 highly self-motivated 全都是假的;

但同時,我非常需要「他人肯定」,

所以如果只是「為了我自己」,我根本不會去做某些事;

但在外界眼光的驅使下,我不但會去做,

甚至有可能因為非常介意別人的看法或渴望得到稱讚而做的很好。

經過多年實驗跟自我心理建設,

了解即使到現在,到我自己做事的動機仍舊非常趨向外部,

比如「滿足別人期待」或者「得到認同的人之讚賞」。

這事有好有壞,好處是遇強則強,

壞處除了遇弱則弱之外,

就是在不同人眼中感受到我的能力差異可能也很大,

明明同一件任務,

卻有可能會因為老闆不同或合作團隊不同,產生天差地別的表現。 


關於「焦慮」

我好像不只一次提過自己的人格是很典型的「焦慮依附」,

特別是與朋友相處,完全是焦慮依附的最typical描述。

我非常享受跟朋友出去的每一次機會跟時光,

但卻極少主動約聚會,這個詭異的心理可以解釋很多。

說實在我不知道心中這麼強烈的心結從何而來,

都活到這個年紀了,很多朋友四散各地,且都有各自的生活,

得不斷提醒自己不要想太多,

畢竟誰知道還有多少次見面的機會跟時間呢?

同時不斷自我勉勵,都這把年紀了,時間有限,

應多花時間跟自己相處起來更加合拍的對象交流。

這篇長文存下來給自己,感到迷惑時可以回來參考。

http://pansci.asia/archives/17683

另一個我常感受到的焦慮是心理與生理年齡的差距;

年紀較小的時候我常被說是「早熟」的小孩,

但我心裡的年齡似乎在某個時刻停止成長,

今年之前我都還常覺得我想做的事情好像很 early 20s,

但對我來說,也許唯有把心中想做的事情做完,

才有辦法好好邁入心目中的下一個階段。

雖然現在我還是常常覺得我很年輕啊... (可能真的有認知失調!)


關於「運動」

少數我希望能夠真真正正實實在在培養的習慣。

在加拿大打工(非最瘦的時候)

跟現在我回台灣幾個月,體重大概只差3kg左右,

但肌肉量跟整個體態感覺天差地遠,

我被鏡子裡的自己驚呆,

肌肉都跟我說掰掰而脂肪都來擁抱我說回家真好,

說實在我不是真那麼在乎健康,

因為我覺得活的快樂比較重要,

但要活得快樂,一定程度的健康跟看起來好看實在太重要了,

我想運動增加肌肉(及控制飲食)的原因就這麼膚淺。

也因為這樣,吃到難吃的東西會真的不開心,

瘦了錢包就算,難吃的東西還胖在我身上這實在難以接受!

運動這件事很為了「自己」

(因為正常來說沒有人會因為你跑了多少步說你好棒棒)

也許可以用這件事情讓自己越來越 self-motivated,

若不成,我也只能想辦法讓這事也變得有外在動機。


關於「品味」

經過北歐的洗禮,才深刻體會到「美學」在台灣有多缺乏,

不管是建築裝潢櫥窗設計乃至於穿著打扮,

設計感在他們的國家是絕對必須,

內化在每個人心中,乃至於各種生活環節都可以展現。

品味用錢買不來,

雖然我必須承認有錢確實可以在購買選擇上增加許多自由,

但品味也未必一定要錢才可以展現,

每個人的美感都有不同,

訓練自己的美感往更高層次邁進絕對不是件壞事,

運用有限的資源($$) 展現有個人風格的品味更是挑戰,

人活著只有一次,

在有限的時間裡、利用有限的資源,幫有限的空間美化,

希望我可以不要浪費時間跟金錢在沒有價值的物品或事情上,

把生活和工作的空間打理好,穿著讓自己變的更好看的衣服,

讓自己活得更開心,是一件非常有價值的事。


關於「人生」

20-30歲之間過得很「我」,

這段時間擺脫前20年來別人幫忙決定好目標的生活,

首次開始自己幫自己的人生做決定,

正好我的想法跟主流價值觀不是那麼相同,

台灣主流價值觀中「應該」先做的事,

好比找個穩定的工作、升官卡位、存錢、結婚等等,

跟「可以之後再來談」的事,

比方說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或培養興趣等等,

在我的想法中剛好反過來,

我其實想要先把「想要做」的事情做完,

而不是先做「似乎應該先完成」的事,

免得我突然掛點了,還要懊悔媽啊怎麼那麼多事來不及做!

說實話,中間我曾經不只一次的迷惘過,

畢竟我很習慣於做事動機來自外在,這種人怎麼可能不在意別人眼光,

一路走來我的價值觀不斷拉扯、轉換,但最後還是撐了下來,

雖然我不敢說自己活得多精彩、多不同,

但我絕對敢說我做的事情都有「先想過」,

而不是隨便的反正就這樣,或盲目的大家在幹嘛我也跟著幹嘛;

在做決定的那個時間點,儘量取得當時我心目中的最佳平衡,

為自己的決定付出代價跟承擔隨之而來的後果,

當然也享受這些決定帶來的美好。

雖然跟完美相距甚遠,現在回想起來可能有很多想改變的,

不過也因為經歷過這些才造就現在的我,我很感謝。

20歲以來默默在心中立下的目標:

1. 出國生活一段時間 (但不是出國唸書)

2. 美國 Route 66 公路旅行

3. 成為「有故事的人」

4. 找到想做的事跟擅長的事 (不見得要一樣)

在這個10年間都完成了。

接下來想做的事還不算太有頭緒,不過大致上有個方向,

「成為 inspiration 」

希望累積工作上的專業&實力,

但是不會忘記繼續努力,即使肩負重任也保持優雅風度,

可以跟著團隊並肩作戰、也能帶領大家前進,

穩定軍心、以身作則、腳踏實地不驕傲,

成為讓其他人覺得安心的存在。

這樣的想法是看完今年P12棒球賽以後,

林智勝&陽岱鋼給我的靈感,

我當下真的覺得「啊啊啊啊啊我長大要跟他們一樣!」


最後,我想提醒自己,

沒有什麼事情是做不到的,

也沒有是什麼事情是沒有選擇餘地的,

You always have a choice.

If you don't see one, you just haven't discovered it yet.

不要拿「我不得不」來當作敷衍自己的藉口,

如果選錯,大不了重選,沒什麼可怕的,

也千萬不要讓自己成為 whining baby,

只會抱怨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不公平,忘了自己有能力改變,

或者為了更長遠更重要的目標,有些事,就先忍著吧。

Sometimes, you need to suck it up, and shut the fuck up.


讓我自戀的用「本年度自己覺得可能是最好看的自拍照」

幫2015年度回顧畫下句點,

佛要金裝我要眼妝,感謝放大片跟化妝品還有相機濾鏡發明人。 

(我在測試人不要臉有沒有底限,目前看來是沒有。)

15-12-20-01-10-32-672_deco.jpg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2015 回顧 雜記
    全站熱搜

    milkteask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